文/罗华昌中医
古中医防未病,保民众大健康。图片
在现代医学领域,抗生素是对抗细菌感染的有力武器,然而其带来的副反应也不容小觑。
一、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耳聋庆大霉素、丁氨卡那(妥布霉素)、阿米卡星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常可引发耳聋这一严重副反应。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耳的听觉功能依赖于肾中精气的充养。《灵枢・脉度》中提到 “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此类抗生素多具寒凉之性,长期或大量使用,易损伤肾阳。肾阳亏虚,肾精生化无源,耳窍失其濡养,听觉功能便会减退,严重时可致耳聋。
人体经络系统相互关联,耳部经络与肾脏等脏腑经络紧密相连。氨基糖苷类药物的偏性会影响耳部经络气血运行,导致气血不畅、经气阻滞。耳部经络气血失和,无法正常传导声音,也会引发耳鸣、耳聋等症状。
二、土霉素致牙齿变黄土霉素导致牙齿变黄的现象,从中医理论可寻根源。中医有 “齿为骨之余” 之说,肾主骨,牙齿的健康与肾脏精气密切相关。土霉素进入人体后,会对脾胃运化功能产生影响。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受损,气血生化不足,难以滋养肾脏。
肾中精气亏虚,无法充分充养骨骼与牙齿,牙齿正常生长代谢受扰。同时,土霉素的偏性干扰气血运行,使牙齿得不到充足气血濡养,色泽改变而变黄。口腔与脏腑经络相连,土霉素的不良影响可通过经络传导至牙齿,加重牙齿变色程度。
三、头孢类抗生素过敏反应头孢类抗生素引发的过敏反应多样,如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中医可将其归为 “药疹”“喘证” 等范畴。人体卫气有抵御外邪的功能,当使用头孢类抗生素时,对于过敏体质者,药物如同 “外邪”。
若卫气虚弱,不能有效抵御 “外邪”,则会引发卫气与药物的冲突,导致过敏反应。皮疹、瘙痒多由风邪侵袭肌表所致。头孢类药物偏性可引动体内风邪,风性善行而数变,故皮肤出现瘙痒、皮疹。呼吸困难等喘证症状与肺功能失常相关。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过敏时肺气失宣,气道受阻,出现呼吸困难。
四、左氧氟沙星等沙星类药物日光反应以左氧氟沙星为代表的沙星类药物可引发日光反应,患者用药后暴露于阳光下,皮肤出现红斑、瘙痒、水疱等症状。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相统一,皮肤作为外在屏障,与脏腑气血相关。
沙星类药物偏性改变人体阴阳平衡,影响气血运行,使肌肤对日光敏感性增加。阳光中的热毒之邪与体内药物偏性相互作用,侵袭肌肤,致气血瘀滞、经络不通,出现皮肤炎症反应。此外,肺主皮毛,肺气功能影响皮肤健康,药物不良影响波及肺气,使皮毛失养,加重日光反应症状。
五、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青霉素类抗生素引发的过敏反应较为常见,严重者可危及生命。从中医角度,过敏与人体正气及体质有关。正气虚弱者,难以抵御青霉素这一 “药邪” 入侵,易引发过敏。
过敏时,可出现多种症状,如皮肤瘙痒、红疹等,多因风邪、热邪侵袭肌表;呼吸急促、喘息等,与肺气失宣有关;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则与脾胃功能受扰相关。不同个体因体质差异,对青霉素的反应不同,过敏症状表现也各异。
六、克林霉素引发口苦及肠胃反应克林霉素使用中,部分患者会出现口苦及肠胃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口苦多与肝胆功能失调有关,肝主疏泄,调节胆汁分泌排泄。克林霉素的药物特性可能影响肝脏疏泄,致胆汁上逆于口,出现口苦。
肠胃道反应则源于药物对脾胃的损伤。克林霉素多寒凉,易伤脾胃阳气。脾胃阳虚,运化功能失常,水谷不化,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肠道传导失司,水湿下注则腹泻。脾胃虚弱,气机不畅,可致腹痛。
抗生素副反应从中医理论来看,与人体脏腑、气血、经络等密切相关。深入理解这些关系,有助于在临床中运用中医方法预防和减轻抗生素副反应,促进合理用药,维护人体健康。
最后,希望朋友们再关注《杏仁弦道》及《华康中医馆》两个公众号,里面的内容同样精彩!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